《群眾》雜志刊發丨江蘇省環保集團董事長方斌斌:加速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
發布日期:2024-12-07 22:09 來源:《群眾》雜志2024年第22期 字體:[ 大 中 小 ]
編者按:近日,《群眾》雜志刊發了江蘇省環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方斌斌署名文章《加速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全文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提出,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實現形式,是優化科技創新體系的關鍵舉措。江蘇是制造業大省,加快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有利于引導江蘇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深度合作,全面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基礎優勢
江蘇作為科教大省、產業大省和開放大省,在科教人才集聚、產業發展、科創平臺建設等方面擁有多重優勢和堅實的基礎,為企業進行實踐探索提供了良好條件。
科教資源豐富,科研實力雄厚。建成全國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現有高等院校172所、人才總量1560萬、研發人員117萬,全國65%的院士、40%的國家級人才在江蘇創新創業。39項通用項目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總數位居全國前列。在集成電路等領域部署40項科技重大攻關項目,在合成生物等方向部署80項前沿技術研發項目。在生態環境領域,江蘇省環保集團2023年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長三角精細化工園區場地復合污染協同修復技術集成及示范”項目,這是國家2015年設立重點研發計劃以來首個由江蘇省屬企業牽頭的項目。
產業基礎堅實,創新勢頭強勁。2023年,江蘇工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44%,用全國1%的面積、6%的人口創造了全國超過14%的工業增加值。制造業規模約占全國的1/8,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2.1件、連續8年保持全國第一,新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95家,數量居全國第一。2024年1至7月,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水平,以江蘇省環保集團為例,每年研發投入保持兩位數增長,研發投入強度達到4%,遠高于環保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位居省屬企業前列。
高能級科創平臺集聚,產學研合作緊密。截至2023年底,全省擁有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204個,省級以上科技公共服務平臺214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426個,院士工作站171個。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與360多家企業共建聯創中心、轉化科研成果7000多項、孵化企業1200多家。江蘇省環保集團先后建成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15個,牽頭成立江蘇省生態環境科研聯盟等創新聯合體,積極探索建設首個生態環境領域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水生態安全與健康技術創新中心。
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需破解的問題
一直以來,江蘇積極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制約了產學研融合的進一步深化。
企業參與科技創新戰略制定及實施不足。我省普遍存在企業在科技創新頂層設計和宏觀決策中“缺席”、在國家和省重大創新戰略研究中的參與度不夠等情況,導致企業在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等方面的主導作用不夠明顯。以生態環境領域為例,由于環保行業自帶公益屬性,生態環境領域重大科研項目研究內容大多以高校、科研院所服務決策和管理支撐為主,產業需求在科技項目設計中未得到充分體現。
面向企業的科技創新要素資源配置不充分。創新要素跨企業、跨產業和跨區域流動仍存在阻塞,技術、資金和人才等關鍵要素配置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水平還不高,需要暢通信息渠道,完善激勵機制;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向企業自由流動和集聚還不充分,需要進一步破除人才流動中的體制壁壘;不同創新主體之間聯合開展研發項目缺乏政策、資金、人才等多方面的統籌機制來支持和保障。
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效能不顯著。科研課題和成果尚未轉變成“從生產實踐中來,到生產實踐中去”的模式,科技成果轉化評價體系還不健全,導致有些科研項目更注重學術性和先進性,而忽視市場和產業的實際需求。知識產權保護、稅收優惠、技術評估等政策環境還不完善,高校、科研機構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化產品的專業能力和經驗不足,這些因素直接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和成功率。
全方位推進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
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需要強化企業主導作用,創新合作模式,優化政策環境,促進人才流動,不斷提升科研成果轉化能力。
提升企業在科技創新決策中的參與度。支持企業積極融入國家和省創新體系,健全企業常態化參與科技創新決策機制,推動企業在更大范圍參與創新戰略頂層設計、宏觀決策和重大科技創新規劃的研究制定。發揮企業主導作用,基于市場需求導向提出產業普遍存在的痛點、難點問題,強化產學研各方協同分析,凝練共性技術需求,以應用場景和用戶付費意愿為牽引推動底層技術攻關突破。鼓勵科技型骨干企業發揮支撐引領作用,因地制宜推動產業技術攻關,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引導新興產業有序發展,加強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深化建立產業專家咨詢機制,構建企業創新高端智庫網絡,提高企業專家在科技項目指南編制、項目評審及成果評價中的比例,推動企業為管理部門相關決策制定建言獻策,確保企業需求得到充分體現。
推動企業牽頭建設高質量創新聯合體。優化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鼓勵和規范發展新型研發機構,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引領作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聚焦傳統產業提升、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未來產業培育,圍繞“卡脖子”問題,建設一批企業主導或參與的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打造一批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等高水平驗證平臺,推動關鍵技術研發與成果熟化轉化。復制推廣江蘇省產業研究院成功經驗,探索建立專業領域方向的產業創新發展試驗田,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建立從應用基礎研究到產業發展全鏈條貫通式的新型科研組織模式,構建“產業鏈聯盟+技術研發中心+驗證孵化基地”的協同創新生態系統。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讓更多的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從“樣品”變成“產品”、從“產品”延伸為“產業”。
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合作資源配置。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引導技術、資金、人才等創新要素向優質科技型企業集聚。引導有組織的產學研合作,以市場需求帶動科技項目組織實施,對于企業出題,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答題,企業閱卷評估應用成效的協同合作項目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政府對企業自主立項的獎補支持新機制。加快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資源向企業集聚,探索推動高校、科研院所保留科研人才的人事關系、職稱評聘和崗位晉升等待遇,承諾其來去自由,引導科技人才到企業、創新平臺等開展創新研發活動,享受企業創新成果轉化收益,為企業輸送和培養更多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科技領軍人才提供基礎條件。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工作指引,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以創新創造為導向,在科研人員中開展多種形式中長期激勵。鼓勵企業加大聯合研發投入、開放應用場景、共享創新資源,協同提升科技創新質效,實現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